决定一瓶好酒口感风格的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说“粮是酒之肉”?
来源: | 作者:天府名优酒研究中心 | 发布时间: 1666天前 | 150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决定一瓶酒口感和风格的因素都有哪些,为什么都说“粮是酒之肉”?在白酒生产过程中,比如选料,酿造,蒸馏,陈酿,勾调甚至灌装等,都会对酒的酒质、口感和风格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,今天和大家分享酿酒原料对酒的影响。

不论哪种酒,它的酿造原料对酒最终的品质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葡萄酒行业,素来就有“七分葡萄三分酿造”之说,这句话说明酿酒用的葡萄对于葡萄酒酿造有着重要意义,葡萄的成熟度,含糖量以及病虫害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葡萄酒品质。因此葡萄生长、成熟、以及气候都很重要,包括光照、降水量、温度等。

所以,在品评葡萄酒时,不但要考虑葡萄酒的品牌、产区,还要重点考虑该产区在葡萄收获的那年的天气,光照是否充足、降水量是否充沛、温度是否适宜。1982年的夏季,波尔多的气候是炎热而不干燥,让葡萄得以较早成熟;收成时恰逢阳光灿烂,几乎没有雨水——这对葡萄来说是相当完美的气候。这就是为什么同是拉菲庄园出产的葡萄酒,1982年的拉菲要比其他年份的拉菲更加著名的原因之一。
米酒行业,对酿酒原料也很讲究。日本清酒(米酒的衍生品),选用的“酿酒米”不是日常吃的大米,这种“酿酒米”的淀粉分布很集中,绝大部分都集中于米心,也称为“白心”。“白心”越大,则淀粉集中度越高。

清酒酿造之前,第一步要做的是磨米,将大米最外层的“粗糙”部分打磨掉,只剩中心浓缩的淀粉质。经过处理后,不但可以去除外层容易产生杂味的蛋白质和脂肪,还能使酒曲的菌丝更容易渗透至中心,更大程度地转化成糖分,酿出的清酒酒质自然充满个性、醇正无比。
白酒的酿酒原料除了高粱、小麦、大豆等粮食之外,还包括酒曲和水,因此有“粮是酒之肉,曲是酒之骨,水是酒之血”的说法。中国地大,土壤、气候、水源等自然资源南北各异,东西也有不同,因此造就了丰富的物种,同样的粮食作物在不同地区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,因此每个地区都有代表地方特色的美酒,这和粮食的差异也有一定的关系。

拿高粱来说,北方种植的是梗高粱,贵州产的高粱属于糯高粱,支链淀粉含量高达83.4%,而单宁含量也只要1.6%左右,这大大压缩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,因此用贵州糯高粱酿出来的酱香白酒味道更纯正厚重,香气也更丰富。因为它粒小皮厚,非常耐蒸煮、翻炒,酱酒酿造独特的“回沙工艺”(九煮八蒸七取酒),也能充分的加以实施。换做外地高粱,取酒两次估计就完成了。

贵州糯高粱的独特性,使其身价随着酱酒市场份额的扩大而水涨船高。茅台镇有些小酒厂用外地采购的高粱酿酒,因此即便同是产自茅台镇的酱香白酒,也会因酿酒高粱的不同而口感不同。
四川因气候炎热,雨水充沛,产的糯高粱则颗粒饱满,皮薄,吸水性强,容易糊化,在出酒率和酒质上远远超过梗高粱,和当地特有的糯米、大米、小麦和玉米一起,形成了四川酒业流行天下的浓香酒体系。

当然酒的好坏和风格特点,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,忽略或者强调某一点都是不客观的,因此,评价或者选择一款好酒还是需要从实际出发,多品尝,细分辨,多交流才行。

(来源:佳酿网)